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→ 新中国邮资信封研究-我的文章目录


  共有10006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新中国邮资信封研究-我的文章目录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27 17:29:56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26 14:19:46的发言: 呵呵,100多个贴片啊,我们现在好象才见到30-40个左右吧,杨老师,有时间的时候,请把剩余贴片一起传上来如何?
有很多新封,传上来就没有意思了。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2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29 0:01:56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28 9:23:57的发言: 杨老师,我最近一段时间翻阅了一下50年代左右的集邮杂志,为什么那个时期的杂志对美术封等邮政用品一点介绍都没有?这么好的东西竟然一篇介绍相关资料的文章都没有,你看那些什么什么家的,左题词右题词的,可就是没人提美术封的东西.真搞不明白.

您提出了一个很高级的问题。要提出这样的问题,首先对美术封要有一定的了解,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(例如您所查阅的50年代的老集邮)并且认真思考。我刚上完课回来,有些困了,简单谈几句,与您讨论一下。

简单地说,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大家都去玩邮票了,对邮政用品不关心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集邮水平的偏低。在50-70年代,专攻新中国邮政用品的集邮者几乎没有,这与中国集邮水平整体偏低的大环境是吻合的。在50年代,普通邮资信封的发行量以千万枚计,数量很大,现在找一枚实寄封很容易,但找一枚新封就困难多了,没有人注意保留。美术封的发行量比普通封少,但在当时还是很容易买到的,大跃进组是难度最大的(不考虑加盖、未发行),但发行的数量并不太少,请看下面的一枚发票单照: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河南一地一次就发了10万枚(每种25000枚),不能算少,现在要找一组4枚,无论新旧都不容易。

不重视邮政用品,一分为二地看,坏处是:存世量小,价格高,迫使现在的许多爱封者望而却步;好处是,新中国邮政用品的珍罕度、重要性提高了,出现了世界邮展金奖邮集。否则,遍地都是的东西如何能在国际上拿高奖呢?

贴一篇我发表的相关文章,供您参考。

新中国邮资信封研究的“起点”

杨 波

我在15年前进入到新中国邮资信封的收集、研究领域,多年来,除了邮品的收集之外,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新中国邮资信封的研究资料。这些资料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是出自于邮政部门的档案资料,例如邮资信封的发行通知、收票发票与退票单照、核发票券通知单、年度请领计划以及其它各种与邮资信封有关的通知、公函等等;另一种是邮资信封的研究者所编写的有关目录和发表的研究文章。

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是,在以上两种类型的资料中,找出时间最早的来,换句话来说,就是要找到新中国邮资信封研究的“起点”。好在新中国邮资信封的发行始于1956年,时间并不久远,减少了探寻“起点”的难度。

1、档案资料

图1所示的是一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文件汇编》1956年第6号,1956年7月10日出版,上面刊登了“邮电部关于发行‘普通邮资信封’的通知”,全文如下:

邮电部关于发行普通“邮资信封”的通知

(56)邮票字第27号

各级邮政机构:

为适应群众需要,现发行普通“邮资信封”一种。信封是横式,长155公厘,宽105公厘,封面印有“收信人地址”,“收信人姓名”和“寄信人地址姓名”三栏书写地位,右上角印有邮资凭证,是天安门图案,面值8分,文字、线条和邮票图案都是绿色,背面封口刷有胶水。“邮资信封”每枚售价9分,包括国内平信邮资。正面所印的邮资凭证剪下后无效,不能当邮票贴用。

(1)这是最早公开发布的关于新中国邮资信封的正式文件。另外,在中国的国家邮政历史上,虽然从1897年就开始发行邮政用品,但仅发行了邮资明信片和邮资邮简,直到1956年才开始发行邮资信封,所以,也可以说,这是中国邮政历史上公开发布的第一份关于邮资信封的正式文件。

(2)在私人收藏中,这是时间最早的关于邮资信封的档案资料。

在国家邮政档案中,保存有时间更早的非公开的相关资料。例如关于普通邮资信封的有:(资料来源:《中国邮票史》第7卷第356-357页)

(1)1956年2月25日《邮政总局给邮电部的报告》,内容是邮政总局计划发行普通邮资信封。

(2)1956年3月12日邮电部部长办公会议对发行普通邮资信封决定的记录。

(3) 1956年4月2日《邮电部邮政总局(56)票字第47号简函》,就邮资信封的印量、规格、刷色、信封样式等问题致函供应局。

(4) 1956年4月12日《邮电部邮政总局(56)票字第55号简函》,致函南京印刷厂,对信封上文字的印刷作了进一步的说明。

(5) 1956年6月30日邮电部部长朱学范签发的发行通知原件。

另外,还有时间较早的关于美术邮资信封的非公开资料,从略。

2、集邮者撰写的研究资料

就我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,在新中国邮资信封发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没有研究文章出现,那么,究竟谁是新中国邮资信封研究的第一人呢?我认为,“第一人”的桂冠应该戴到两个人的头上。

一位是中国人。据已故集邮家居洽群先生介绍,成都集邮家汤德铨(1928-1993)早在1974年就私人油印了目录,记录了木刻图邮资信封的简况,虽仅编入7个品种(正确的应是20个品种-杨波注),仍然是木刻封的最早文字报道。汤目将木刻封称之为“工农兵图案邮资封”,1969年发行(虽然发行通知的发文日期是1970年1月21日,但确有1969年第4季度使用的木刻封存世-杨波注)。汤目还刊出由上海邮友提供的、王德惠同志摘录的上海市邮政局革委会(73)沪邮革生字第130号通知,所摘停止出售木刻封,统一收回,已售出的仍允许用户继续使用等要点,“因印制粗糙······误认伪造,统一收回。”(通知的原件我们至今仍未找到,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-杨波注)。(《上海集邮》1999年第3期第17-19页)

汤目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关于新中国邮资信封的研究资料,想想在1974年的文革环境下,汤先生仍然四处收集资料,自费油印目录,坚持对新中国邮资票品的研究,这种精神令人敬佩。我没有看到汤目的全文,而我本是有这个机会的。在1995-1999年间,我与居老频繁通信,讨论新中国邮资信封的问题,我早就知道居老收藏有汤目,但没有开口索要复印件,一是怕给居老增添麻烦(要复印,要邮寄);二是我短视地认为,这种早期的资料恐怕不会提供多少新鲜的见解,应该重点收集最新的研究资料。如今想起感到非常遗憾。我特别想知道的是,汤目对其它的邮资信封是如何记录的,希望藏有汤目的同志能发表文章将它公布出来。

另一位是英国人帕吉特(P.I.Padget)。据刘广实先生介绍,此人是英国的一位华邮专家,尤以封片和邮戳的研究见长,曾任伦敦中华集邮会会长兼会刊编辑。(《上海集邮》1986年第4期第16页)图2是帕吉特先生撰写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邮品1949-1965》一书,1975年出版。虽然此书的出版时间比上面谈到的汤目晚了一年,但它是根据作者的私印本重新排版印刷的,实际上汤目就是一本未公开出版发行的私印本,如果要追溯的话,帕书的成书时间可能比汤目还早。我觉得不必纠缠枝节问题,帕书与汤目同等重要。

帕书正文有33页,大量的篇幅在讨论邮资明信片、邮资邮简,仅有2页多一点的篇幅谈到邮资信封,对1965年之后发行的邮资信封没有涉及。帕书对邮资信封细节的描述非常详细,例如,邮资信封上的文字、邮资图、刷色、开口方向、纸质、规格、售价等等,里面虽然有一些错漏,但这种详细的描述是最早的。另外,帕书首次提出了一些认识,例如,8-1959普通邮资信封有两种不同的纸质,分别为白纸和淡黄色纸;9-1957美术邮资信封有重新排印的品种;没有见过原编号为1956而未加盖的美术邮资信封(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现-杨波注);注意到短加盖文字与图案的刷色比原印的绿色更暗一些;11-29号美术邮资信封使用的是米色纸,但在20、22、24和27号中还有特别白的纸(中国集邮者对此问题的认识晚了将近十年-杨波注)、28-1959美术邮资信封未发行,等等。

以上是我对“最早”资料即研究“起点”的探索,虽然我对资料的收集可以说是“不遗余力”,但恐仍有遗漏,特别是国外的资料(如果有的话)。本文若有错漏之处,欢迎同好批评指教。

帕书的资料是龚振鑫先生提供的,特致谢意!
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3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29 0:40:34 [显示全部帖子]

新中国第一枚邮资信封的发行通知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4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29 0:46:37 [显示全部帖子]

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5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29 11:21:21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29 9:10:05的发言: 看了杨老师的文章,感想只有两个字:服气!的确,杨老师能把早期的邮政用品研究搞到这个深度,的确令人服气.

看到了张先生表扬我的帖子,提高了我的情绪。尽管我常常真心实意地说:欢迎批评指正。但碰到好听的话,总是更高兴一些,我也是俗人一个呀。

对不起,我要纠正张先生的一个口误,我只是对新中国邮政用品中的邮资信封有所了解,对邮资片、简我基本(不是完全)不懂。在一般情况下,既然研究邮政用品,不应该单单挑出邮资信封而避开邮资片、简。按我的时间、精力,把研究范围再扩大一点是完全有可能的。但我有一个观点,一流的研究水平至少需要三流的收藏水平来支撑。我研究邮资信封,顶尖的珍罕品没有,但基本材料还是比较齐全的。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将收藏范围扩大到片、简,所以,研究范围也就不敢随意扩大了。由于片、简经历了旧币值时期,它们的研究价值至少不比邮资信封低。据我所知,和邮资信封一样,片、简中的许多问题也是没有搞清楚的。一个研究领域,如果已经被前人搞的很成熟了,我们再插进去,就很难有所作为。而新中国早期邮资片、简的研究,在我看来,还远远谈不上成熟,是可以大有作为的,张先生可有一试的兴趣?即使是相对成熟的邮资信封研究,也还有许多未解之迷。邮海无边,即是指邮品的收集,也是指对邮品的研究。当然,无边的快乐也在其中了。
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6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30 15:52:29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30 14:51:55的发言: 我觉得必须首先要能得到一些内部资料、档案之类的东西,可我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;

我的内部资料、档案之类全部出自于邮市,只要花钱即可,比相应的邮资信封的钱少多了,最便宜的几十块,最贵的接近1000块(仅有一件这样的高价)共计大概是3000左右,如果搞开放类邮集,有3框,平均每框1000元,接近北京市节俭类邮集的标准(每框不超过800元)。这样的条件您不具备?

需要说明两点:一是搞到上面的材料,我花了15年的时间;二是得到了几位朋友的大力帮助,其中有几件是因为我帮了朋友一点小忙,朋友为了答谢而送给我的。

如果我早知道您搞邮简,并对相关的资料感兴趣,我是可以帮忙的。因为我在搞邮资信封的资料时,也碰到过许多邮简、片的资料,更多的是邮票的资料。因为不在我的范围内,所以都放过去了,印象中都是不贵的。估计您以前不太注意。这些资料除了个别的可以上正规的邮集之外,大部分只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,所以,如果不搞研究,大部分是无用的。
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7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30 16:07:35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30 14:51:55的发言: 邮资信封有个优势,就是你可以从一堆邮资信封中挑选你想要的,或者说有特色的,但邮简则不同,即使你把能见到的全部邮简都买下来,我觉得也没有多少吧?所以,窃私下以为“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”,您认为呢?

不对,不对!因为是朋友,恕我直言,您对您的收集对象的认识不到位啊!邮简里面的花样一点都不比邮资信封少,也是珍品林立呀!即有数量,也有质量。几句话说不清楚,我这里有几份国内顶尖高手的邮集的复印件,请允许我征求一下朋友的意见,如果能同意,我给您一份复印件,您就会知道了。
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8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30 17:15:55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jwww在2004-10-30 14:51:55的发言: 二是搞邮简我觉得对个人经济条件要求太高了,没有经济做后盾,邮简没个收集,尤其是早期的(如果考虑专心搞普4剪纸邮简此类“经济实惠”的,倒还可以好好研究研究)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“玩”上,
是的。我非常清楚新中国邮简是很好的东西,之所以避开,就是经济上承受不了。把目标定位为"玩",也是一个很好的、很现实的选择,同样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。我有几位富翁朋友(过去的老同学、学生),一顿饭就花了好几千块。我劝他们拿出一点余钱来集邮,就玩邮政用品,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感兴趣。通常的情况是,有钱的人不集邮,集邮的人没有钱。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89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0/31 23:52:13 [显示全部帖子]

以下是引用gf在2004-10-31 20:03:46的发言:

遗憾的是,现在年轻人不论有钱没钱好像都很少有集邮的了,更别说有人搞研究了。。。。

GF先生说话就是有个性!我的意思是真正有钱而且喜欢集邮的人太少。集邮以及搞集邮研究的人(包括年轻人)还是不少的。目前在邮坛上非常活跃的青年集邮家真的很厉害,我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来。老同志倒是逐步往后撤了,长江后浪推前浪,这也是历史的规律。说到研究,以本论坛为例,我看大部分人都在研究,当然也包括您和我。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杨波
  90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贵宾 帖子:280 积分:473 威望:5 精华:3 注册:2004/1/19 10:06:43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4/11/2 10:16:02 [显示全部帖子]

各位朋友都谈到钱了,确实,钱的问题谁也绕不开,特别是对集邮者。我向各位汇报几点想法。

1、态度可以变钱。过去万元户就不得了,现在,百万元也不稀奇了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,甚至都不值一提。我在头脑中简单地搜索了一下,认识的百万元户至少有20位,在他们当中,对集邮无兴趣的,一分钱未投,还说是因为没有钱。请大家不要误会,他说的是真话。我对一位朋友说,你怎么会没有钱?鬼才相信。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,买了房,买了车,我那里还有钱去集邮?有几位对集邮稍有兴趣的,每年花几百元钱买新邮票。也有邮友,在一百万中,花在集邮上的至少有80万。都是百万户,对集邮的不同态度,导致了巨大的投入差异,这显然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。

2、不同的期望值,对钱有不同的感觉,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有钱没钱的问题。在我认识的集邮家中,有的人的藏品的价值已高达数百万,有的甚至过了千万。我要告诉各位,他们缺钱、没有钱的感觉比你我都要严重。他们时常把没有钱的话挂在嘴边,这也是他们的心里话。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很高的期望值,有时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。

多少才算有钱?如何界定?在我认识的邮友中,不管他是下岗的,还是百万、千万富翁,没有一个人不喊缺钱的。所以,钱的问题是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。我想,把心态调整好,尽力而为,从集邮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烦恼,这就很好了。



yb1954@tom.com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