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→ 《大公报》里的集邮家


  共有520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《大公报》里的集邮家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《大公报》里的集邮家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6/2/15 8:43:17 [只看该作者]

《大公报》1902年6月17日诞生于天津,在漫漫历程中涌现了范长江、萧乾、查良镛等众多名记者、名报人。然而你可知道,《大公报》里还有一位饮誉邮坛的集邮家?他就是现居上海、年逾八旬的傅德霖。
  傅德霖7岁丧母,14岁丧父,家庭的不幸使他过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。他高小未毕业就辍学进了《大公报》当一名练习生。傅德霖白天工作,晚上读夜校,学习英语和会计知识,这近乎封闭的生活自从有了集邮这一调味剂变得趣味盎然起来。报社每天有大量的读者来信要处理,同时也有很多信件要发到各地,故而为他的集邮创造了条件。通过集邮,他不但丰富了藏品的邮识,也结交了钟笑炉、黎震寰、王纪泽、张文光等一批邮友。傅德霖回忆,当时《大公报》共有3名练习生,在旧社会这个大染缸里,除了他因集邮而洁身自好外,其他两人皆抵挡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。不久,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,沪、汉两地的《大公报》被迫停刊,傅德霖随《大公报》迁往重庆。由于北京、上海、香港相继沦陷,海外又被封锁,通信邮票只能依靠陪都重庆印。当时委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印税票的机器来印邮票,由于纸质差,品种多,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,印出来的邮票十分粗糙,齿孔和刷色等差错不断,各种变异票、错本票层出不穷。傅德霖抓住这一时机,对“中信版”孙中山像邮票进行了重点研究。他写信给《大公报》在各地分销处的负责人,要求把报社邮寄报纸贴用的中信版旧邮票返寄给他,从中寻觅变异邮品。除此之外,他还利用报社三天两头到邮局大量买回邮票的机会,不厌其烦地对整版新邮票进行审视与研究。但画龙点须有点晴之笔,收集中他发现有枚16分粗齿孔加盖改值邮票因使用时间很短遍寻不着。万般无奈之下,他请上海的著名邮商兼集邮家钟笑炉代为觅宝,结果以当时的80元大洋成交。为换让此邮票,傅德霖和钟笑炉三天两头通信,一时传为佳话。
  1945年日本投降,傅德霖于当年从重庆乘“民联号”客轮到南京,随后换乘火车到上海筹备《大公报》复刊。1953年1月上海《大公报》迁天津,傅德霖留在上海调到《文汇报》当财务科长,星期天常到四川路、南京路、河南路邮市觅邮。滴水成河,聚沙成塔。傅德霖倾其毕生心血制作的《“中信版”孙中山像票及16分加盖改值票》邮集,在1989年建国40周年全国集邮展览中首获镀金奖。
  上世纪80年代某日,傅德霖偶然读到记者方舟在《集邮》上发表一篇题为《抗战期间我国邮票史上珍贵的文物——“福建洋口‘平信附加’实寄封”》文章,文中提及有十几枚福建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票洋口挂号实寄封,但在“文革”中信的主人为避嫌差点把它烧掉的故事。傅德霖邮集正缺少此封,他大喜过望,立即写信给记者方舟,请他代为向当事人洽淡购封之事,孰料连去两封信均未果。在傅德霖的再三恳求下,对方终于开出了2500元的高价,这对一名工薪阶层的人来说犹如一个烫手的山芋。于是,傅德霖又写信向对方言明,他不是邮商,索要实寄封只是因为《中信版孙中山像票》邮集参加东京世界展需用,希望能体谅一个工薪阶层人士曩中羞涩的苦衷云云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1991年4月,对方终于作了让步,以1500元让出了陪伴他度过非常时期的珍品。傅德霖邮集因之在东京世界邮展上荣获大银奖;1966年参加北京第9届亚洲国际邮展荣获镀金奖。作为一名对集邮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集邮家,1992年,傅德霖荣获全国集邮先进个人称号。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