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→ 《集邮传真》


  共有388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《集邮传真》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《集邮传真》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0:49 [只看该作者]

《集邮传真》内容提要: 
  本书作者是著名集邮家郭润康.通过回忆自己几十年的集邮经历,向集邮者讲述了许多邮票知识,集邮知识,集邮组织,集邮人物以及鲜为人知的邮坛逸事,可供广大集邮者和集邮工作者借鉴学习.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2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1:42 [只看该作者]

《集邮传真》作者简介:

  我国著名集邮家、邮学家郭润康,笔名邑丹。退休前为贵阳中医学院副教授,江苏丹阳人,1917年农历2月2日出生。十五岁进入五洲大药房当练习生时开绐集邮,从此与邮票结缘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随药房由蚌埠辗转来到贵阳,与当地集邮家许庆民、任善震等创办金竹邮票会,并先后主编《金竹邮刊》、《黎明邮刊》和《万寿》,并在贵阳中央日报开辟集邮副刊《邮识》专版。曾先后参加甲戌、新光等邮票会为会员,躬耕邮苑达60多年。
  新中国诞生后,郭润康于60年代初带头组织贵阳市南明区文化馆业余集邮小组、贵阳集邮研究会,并主编《南明邮刊》、《贵阳邮刊》,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倡导集邮,为贵州集邮事业的奠基人。1982年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后,历任一、二、三届理事,第四届常务理事,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国家集邮展评审员,并长期担任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、贵阳市集邮协会副会长、顾问,引导许多集邮爱好者走上集邮求知、怡情、研究、交友之路。    
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3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2:17 [只看该作者]

1.龙头本票

  我是江苏省丹阳人,8岁那年(1925年),母亲去世, 两个弟弟夭折。父亲中年丧偶失子,悲痛可想而知,于是将我寄养在三叔父家,小妹素娥寄养在姑祖母家,便只身远游,外出谋生。 我到三叔父家后,一住就是7年,并改称叔父母为寄父、寄母。

  我叔父在本县的大隆绸庄任司帐。 这是一家在当地收购“线春”(即绸子),然后批发给上海、南京、苏北、安徽等地的绸布店,故经常要与各地客户有书信来往。每月月底,特别是三大节(端午、 中秋、春节)来临之前,要寄帐单,信件多时, 寄父就叫我帮他贴“龙头”(即邮票)。他拿出来的是小本本,上面夹有1、31、5分等面额的邮票,用时撕下。“龙头”图案是一只扬帆顺风前进的帆船。

  这种邮票小册子,封面有黄有绿,绘有简单的稻穗图案, 中写《中华邮局邮票册》的名称,并不太美观。“龙头”用完之后,封皮就当废纸丢了。我寄父所备邮票小册子存在抽屉中,行囊中也放有, 因他经常外出催收货款,旅行时使用方便。 这是我童年时对“邮票”的印象。我当时年幼,未闻有集邮之事,父辈们也不懂集邮,由于启蒙乏人而与“方寸”无缘。

  邮票俗称“龙头”,这是沿袭清朝龙图邮票而来, 而“龙头”又起源于“人头”之称。到1995年之后,清朝已亡了多年,龙图邮票亦在通信领域里绝迹,但在我的家乡仍然流行“龙头”的叫法, 可见习惯势力的顽固。

  时至70多年后的今天, 如果翻阅一下《中华民国邮票目录》就可以知道,北京一次帆船的小本票有6种,二次帆船的有8种,加起来是14种,目录上标价都是以数千元计。 我寄父用的应是新版帆船票,当年弃如敝屣的小本票封皮,如能保留几枚, 即使是一个空壳,也是值价的。

  我集邮近60年,自己没有集藏过龙头本票封皮, 也未在邮友的藏品中一识庐山真面目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4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2:43 [只看该作者]

2.私塾生活

  我6岁启蒙,启蒙老师是林子余先生。他是一位满清的秀才, 与我家相邻,故而我拜在其门下。记得第一天上学,要给孔夫子磕头,要请老学生每人一杯花生桔皮红糖水,就算正式入学了。 直到15岁出门当学徒,十年寒窗,都是之乎者也。 当年我县有一所鸣凤小学,气派很大,称为“洋学堂”,读的是共和国新课本,但学费较昂,我的父辈中只有寄父上的是洋学堂。

  在私塾读的书不少,有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百家姓》 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论语》,后来增加了《幼学琼林》、《秋水轩尺牍》,后期还读了部分《左传》、《诗经》。 由于老师的水平不太高,只重背诵,不重讲解,显得枯燥无味, 可谓典型的读死书、死读书,当然没有像科举时代的读书死了。其中只有《幼学琼林》与《秋水轩尺牍》,用四六骈体写作,读起来多少有点兴趣。

  我的童年在旧中国一个闭塞的小县城里度过,生活单调、 贫乏,不过打弹子、放风筝、捉蟋蟀、踢毽子、捉迷藏而已。夏夜乘凉,听听大人讲故事,偶尔欣赏到街头卖唱的琴声。只有过新年, 信佛的伯母要去烧香,带我们去逛庙会,可以欣赏到猴戏、武术、 木偶表演,也可看看西洋景等。还有许多零食,花上几个铜板,就能品尝到酸甜咸辣的小吃。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庙中吃斋饭, 每人交银毫一枚(二角),可吃到一餐“罗汉菜”,每桌8人放四碗,两人对角享受1份。 菜是用18种素菜,一层层往上堆成,取义18罗汉而命名,味道非常好,一下子能尝18种佳蔬。

  童年唯一的文化生活是集香烟画片。 旧日的香烟每包都附有一枚画片,图案众多,有故事、鸟类、生活用品等。这种画片具有招徕顾客的宣传作用,有的烟厂还做广告,如集齐一整套, 可以兑换一辆自行车,所以大人小孩都热衷于收集。可是“南柯一梦”。

  香烟画片也可互相交换,与交换邮票的方式一样, 这可能为我后来的集邮起了触媒作用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5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3:40 [只看该作者]

3.五洲药房

  1931年,时年15岁。 当时我父亲在安徽蚌埠天纶绸布庄任职。他也是15岁那年到常州一家绸布庄学业,因此一生即从事这个职业,后来他又在大的织布厂工作,故从纺织、 印染到成品都集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因之在绸布行业中师兄师弟很多,加上同事也多, 人缘很熟,故已为我在南京找好一家绸布店当学徒,有断承父业之意。当他到蚌埠后,与上海五洲大药房蚌埠分店经理韩焕卿先生相友好, 于是改弦易辙,将我荐至五洲药房。

  这年夏天,父亲由蚌埠来信说,不久将托人来接我。一天, 果然有人到寄父家,原来就是韩先生。我随他乘火车到南京下关,然后渡江到浦口,时已天黑,因江淮流域洪水肆虐,水已淹及道床, 只露出铁轨,夜间不敢行车,在车上守了一夜,天明后车轮才启动, 怕路基不固,车速甚慢,如遇险情,则停车等待,可说开开停停。从车窗眺望,只见汪洋一片,庐舍尽墟,房子只露房顶,树木只见树梢, 有一个屋顶上还有一条狗在吠叫,盖人已逃生或灭顶。 车至蚌埠还是大雨滂沱,坐了人力车到我父亲工作的地方。他自母亲去世后,一直在外自谋生计,偶而扫母亲之墓时回家一趟,见我到来万分高兴。 与父亲同住一周,他带我到淮河大堤上领略波涛汹涌之势, 到淮河铁桥下欣赏长虹的雄姿,去蚌山登高远眺蚌埠市容,到船塘参观面粉厂。

  在店中许多人相熟,他们说, 你爸爸是经理聘请来的高级职员。我问什么叫高级职员,告之,凡店中进货时要由我父亲鉴定质量,他只要看一看、摸一摸就能正确评出等级,故为全店职工所尊敬。 他还兼任一个专职工作,凡职工购绸布自用者,亦要由我父亲剪裁, 因之不担任日常工作,故有时间带我去玩。一周后父亲送我到五洲大药房学业,因是公司组织,没有封建的陈规, 只向经理鞠一个躬即作为拜师,名曰“练习生”。但我父亲还是备一席酒欢宴店中职工, 称为“拜师酒”。这一节没有一个“邮”字,但铁龙帮我驶向了“集邮王国”。

4.初涉邮票

  当我离开家乡时, 所存的许许多多香烟画片就留下给弟妹们玩,可说空手到了蚌埠。

  进店以后,渐渐了解情况,当练习生工作不多, 每月早晨开门之前,要将店堂抹拭干净,比较重的活路,如上下门板、拉铁门等,有大师父承担。平时在店堂学习业务,学习药品的名称、功能、 厂牌,了解药品的价格。为了学习外文,店里还请来一位英语老师, 每天晚上售课一小时。遇上寄信寄包裹则到邮局跑一趟,有时为了赶班车,就将信送到火车站月台上的信箱,等火车邮局开箱。医院、 企业打电话要急需某种药品,就立即送药上门。每天有一件例行的工作, 是将来信一一登记,送到经理室;要回信的,经理就叫我誊写发出,因之天天要与信件和邮票打交道。

  来信最多的是总公司分庄股与批发股,几乎每天有信, 还有各兄弟分店的来信,客户函购的来信,国外的如英、德、日、美、荷兰等药厂寄来的广告、新药说明书、杂志等。 我看到上面贴了各种花花绿绿的邮票,很是好看,引起我的欣赏兴趣,虽觉得比香烟画片小, 但色彩图案却引人入胜,于是就产生收集的念头。初时从封上将邮票撕下,常常撕破。鉴于胶水、浆糊入水能溶化,于是带纸剪下, 浸泡水中使邮票自然脱离纸片,获得完整的邮票,好象是发现新大陆, 大喜过望。

  当时,我收集邮票并未意识到这就是集邮, 仅是一种爱美心理的趋使,一种自发行为。

  进店第一个春节来临之前, 经理安排了工作──打扫卫生(俗称掸尘)迎新年。 他吩附一位师兄与我负责打扫一个贮藏室(平时很少进去)。我发现室中有一个大如方桌的木箱,揭开一看,满满一箱都是帐册和信件。师兄告之,这些是1919 年开业后最初十来年的东西,后来信件帐册太多,就没有再这样保管了。卫生打扫完毕后,我就选了不少大型纪念邮票,还有我未有的帆船票,带回寝室整理, 一下子收集到这许多前所未见的邮票,欣喜若狂。

5.邮票剪字

  五洲大药房是一个组织很严密的股份有限公司, 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法,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都设有分店,如天津、济南、芜湖、九江、汉口、蚌埠、广州、成都、贵阳等。为了做到有效管理, 提高职工爱厂(原设五洲制药厂,后收购德国人经营的肥皂厂, 改为五洲皂药厂)、爱公司的意识,总公司制定了公司色(绿色)、公司旗(绿色中绘地球)、公司训(精诚),还制发圆形徽章为职工佩戴, 以提高职工的荣誉感。

 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,报刊连篇介绍日本丰田、 松下等企业的管理方法,我读后感到与我在五洲药房工作所经历的大同小异。

  我将大木箱中积存的旧封上的邮票剪下,经过清洗整理, 贴入册了中,不少重复的我就不要了,觉得弃之可惜,就挥毫写了“精诚”两个大字,将重复的邮票贴在笔画上, 然后根据字迹剪成了“公司训”,并用镜框镶好, 挂在我的宿舍里(我单独住在经理室套间的外面一间,其他职工师兄住在集体宿舍里)。晚上无事,师兄们喜欢到我房中闲谈。我还收集报纸、杂志及购置一些图书,供他们阅读。 当他们见我挂在墙上用五色缤纷的邮票剪贴的“精诚”二字时, 啧啧称好。第二天经理上班,过我宿舍也大加赞许。

  “精诚”公司训是要求全公司职工“学业要精益求精”“为人要真诚忠实”,从思想上树立职工的信念,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。

  1932年起,来信中帆船票渐渐少了, 印有孙中山先生头像的邮票日益多了起来。孙中山是一位伟大人物,自然引起我收集的兴趣, 不久又收到其他人像的邮票(即北京版烈士像票), 因不知他们的姓名,我就连同孙中山像邮票分别按面值大小贴在册子上。 同时也偶然收到少量的《谭院长纪念邮票》、《新生活运动纪念邮票》、 《中华邮政开办四十周年纪念邮票》等大型纪念邮票,也不知一套是多少枚, 收到的大抵是2分、5分为多偶见角数者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6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4:06 [只看该作者]

6。芦沟烽火

  1937年7月7日,日本侵略军向宛平县芦沟桥进攻, 我驻守的二十九军一个团奋起抗敌,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。第二天,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,号召实行全民抗战。8月13日,日军又向上海大举进犯,同年12月13日日冠占领南京,进行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, 在短短一个月里,死于日军屠刀下的中国老百姓逾30万人,惨!惨!惨!

  蚌埠是津浦铁路要冲之地,日军占领南京后过江向安徽进犯, 蚌埠风声鹤唳。根据上海五洲药房总公司的电令,蚌埠分店向后撤退,全店同仁乃携货包船沿淮河向颖州(即阜阳)转移。 我除了随身衣物外,只带有一本邮票册和上海五洲大药房十层大厦落成纪念册, 而集存大量的报纸、杂志、图书尽都留下。在颖州住了一个月,春节过后蚌埠沦陷,返回无望,又乘船前往漯河。时值隆冬,遇降大雪, 船到太和县,因搭有浮桥供军用,等部队过完后才拆去,故走走停停, 千把里路走了一个月才到漯河。于是登岸,搭火车去武汉,大约也有千里,朝发夕至,当天就到了。

  到了武汉,总公司来电,药品全部移交给汉口分店,经理、 会计到沪述职,其余职工发给生活费暂时返乡,听候安排。我因返江苏无人作伴,就留在汉口分店工作。

 在汉口分店,我第一次遇上一位集邮者,名林良斐。 他翻看我的邮册,外票近200种,中国票为帆船、中山像、烈士像和少量的纪念票。他参观后说:“你贴得杂乱无章,如帆船票要分伦敦版、 北京老版与新版;中山像要分双圈与单圈,烈士像共有12枚6位人物。”他指点我区别的方法,全套的枚数,使我茅塞顿开。外国邮票我是按国家和地区贴的,因只有十多个,还算马马虎虎,能对号入座。

  他说:“区分版式是很重要的,即可正确的分类, 又是研究邮票的手段。”最后,他指着我册中的邮票想要几枚。 我告诉他重复的就不要了,他连说“可惜!可惜!”并告我多余的叫“复品”, 不应该丢了,留之可以研究与交换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7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4:45 [只看该作者]

7.盲人瞎马

  听了林良斐的一习话之后,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,心绪澎湃, 思潮汹涌,自叹运蹇,未遇一位邮友, 深深体会到集邮需要有人指导,有人帮助才会进步。

  我1931~1937年集了7个年头的邮票,截头去尾,也整整六易寒暑。在这6年中,闭门造车,茫茫邮海,没有机会遇上一位知音。那时,上海的中华邮票会和杭州的新光邮票会都已在1925年成立,1934 年甲戌邮票会也在郑州成立。我是天天看报的人, 也没有在报纸上读到有关邮会的消息。近在咫尺的大同邮票会,也在1933年9月1 日成立,这是安徽省第一个集邮团体,比甲戌邮票会还早一年成立,可说与“三大邮会”在一条跑道线上,可惜缺少宣传,未能扩大影响。 我在蚌埠同属一省,也是信息闭塞,没有能够参加, 因之该会发行的《邮话月刊》更是缘悭一面。

  大同邮票会的宗旨是:“联络集邮同志,研究邮识, 交换复品,报告新邮,出版刊物。”这些都是我感到非常需要的帮助。而该会会员分普通会员、进步会员、研究会员、永久会员四种,其中进步、 研究两种会员别开生面,富有特色, 而研究会员类似目前邮会中的学术委员,甚具远见卓识。该会发行的《邮话月刊》,谢慎修主编,只出了1~2期。 后来我定居贵阳收集各种早期邮刊,也只征得一份,弥觉珍贵。芜湖大同邮票会的成立,是历史赋于它的使命, 可惜未能扩大活动,随着抗战的烽火而湮没无闻,没有能与中华、新光、甲戌并驾齐驱形成“四大都会”而光照我国邮坛,回首前尘, 实在令人万分惋惜。

  在成语掌故中有一个肓人骑瞎马的故事,可想而知, 人与马都是瞎的,就看不到前进的正确方向, 用来形容我的闭门集邮再恰当不过了。

  执笔至此,使我看到当前的青少年集邮,有家长支持、 老师辅导、老集邮家指点,更有各地集邮协会的组织活动,是太幸福了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8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5:10 [只看该作者]

8.贴票方法

  在武汉五洲在药房工作时, 幸遇林良斐先生对我的集邮多加指点,可说是我第一位集邮启蒙老师。随后我又参观了他的邮集,不仅语言上顿开茅塞,而且大开眼界,欣赏到许许多多我从未见过的邮票, 特别感兴趣的、启发很大的是贴邮票的方法。

  我贴在册子上的邮票,是用胶水固定在本子上, 如果要移动或取下,就得从册子中连纸剪下,重新浸洗脱胶,故十分麻烦。而林君的贴票方法,是利用一张小小的带胶的纸作媒介。 这种纸一面刷有胶水,如同邮票有背胶一样,叫做“胶水纸”。 用时将胶水这面向外对折,或折成一端占1/3,一端留2/3。 贴票时先润湿一面贴在邮票背面,然后在润湿另一面,贴到邮册上。这样邮票与邮册不直接粘连, 通过胶水纸形成过桥,间接相连,如果想要移动,只要从本子上轻轻撕下,又可以重新贴到其它邮册上,非常方便, 确是一种科学的贴票法。

  高级的胶水纸,从邮册上揭下,只留下轻微的痕迹。 林君接着又告诉我,利用胶水纸有两种贴法, 一是将胶水纸贴在邮票背面的中部,此法固定的性能好,但不能反看背面;一种是将胶水纸固定在邮票背面上部沿齿尖处,贴入册子后,可以翻看背面, 但如不慎会伤及齿孔。对于票幅大的邮票以贴在中间为好,否则固定性能差。

  如果买不到胶水纸,可以利用有背胶邮票的边纸代用。 其缺点是纸张较厚,若受重压则邮票正面会显凸痕。因之邮集宜直放,不要平放,更不要几本邮册相叠。

  到了贵阳之后,我就将邮册大动手术,全部洗下, 采用胶水纸的先进贴法,但一时购不到胶水纸,我就动手自制。 我采用桃胶为原料,加水浸渍制成浓度适当的胶液,加少许苯酚为防腐剂, 选用半透明的白纸,四角固定在玻璃上,然后用排笔将胶薄薄刷上一层, 干后取下,借用照相馆裁切刀切成小片即成,倒也解燃眉之急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9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9:56:00 [只看该作者]

9.告别武汉

  方期能在汉口分店,多与林君相处,随时讨教。因南京失陷, 川贵商人转向广州办货,于是广州分店业务量大增,乃向上海总店请求调人支援,上海职工怕日机轰炸,不愿到广州分店, 于是电嘱汉口分店支援,我在其中,只好匆匆向汉口告别。动身前夕, 我去中山公园一游,以留鸿爪;又只身渡江一瞻驰名的黄鹤楼。离舟登上蛇山的黄鹄矶,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方形木结构的楼宇, 内放一些方桌供游人小憩饮茶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,历代屡毁屡建, 眼前重建的毫无雄伟气势,与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黄鹤楼,其巍峨简直无法比。幸崔颢的诗尚能背诵:

 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  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  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  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  李白的七言绝句也能上口:

  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  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

  远眺龟山,峙锁大江,俯视滔滔,奔腾东逝, 也能令人触发思古之悠情。

  我调到汉口分店时,由于老师(即蚌埠分店经理)的推荐, 就分配我担任客户来往信件的回答工作。任务不算太重,每天将来信登记,根据来信的内容,向有关同志征求意见后,草拟回信的底稿, 然后送到经理处过目,同意或修改后誉清回复。这个工作对集邮很有利, 可以集一些自已所需的邮票。可惜那时还不了解收集实寄封的重要性,否则收获会更丰。

  20世纪80年代,我两度重游武汉,有机会拜会了任福田、 姚秋农、姜士楚诸老,快慰奚似。更能重登黄鹤楼,第一次去时,黄鹤楼刚刚重建成,附属设施一无所有,但宏楼建筑,端庄雄伟, 从入口处仰视,高冲云霄,显得十分壮观。再度游览时, 蒙郭迅同志相邀任福田、姜士楚、姚秋农、刘国霖、洪钧同游,誉为五老同游黄鹤楼。

  如今,黄鹤楼已登上《中国历代名楼》,入方寸争辉了。再见吧,汉口!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10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8 10:02:57 [只看该作者]

10.五羊名城

  告别武汉,登上粤汉铁路的南下火车。当时, 日本飞机每天都来轰炸妄想切断我国的大动脉。故每当有空袭警报,火车就驶入山洞躲藏,等警报解除再前进。沿途遇上敌机好几次, 难怪上海的职工不愿来内地,盖虚惊频频,性命难保。 火车在开开停停中总算平安到了五羊城。

  广州是一个光荣的城市,有三元里、虎门炮台、黄花岗、 黄埔军校、广州农民讲习所等历史遗迹,如今有不少已登入方寸之上。

  广州五洲大药房坐落在汉民北路(现北京路)与中山路交叉的路口,隔壁为中国百货公司,隔街有商务印书馆,当地叫“财厅前”,因财政厅当街而立故称,是一个商业繁盛的黄金地段, 设有广大路邮政局,寄信很方便。

  我到广州后,休息一天就上班了,看到店里、 门市批发的生意都很兴隆,为了期发运客户的货,天天加夜班。这里用双毫(即贰角的银毫子),故一元工资发6枚毫子,等于加工资20%,加上夜班4 小时按一天算,故一个月可得两个月的工资,一个月有4~5个星期,又得补发4~5天的薪金。而物价比武汉便宜, 所以一有空就去吃零食或冰淇凌,1枚双毫吃一碗腊味饭或莲子汤,非常实惠,冰淇凌有两球、三球、四球的,也不贵,荔枝一个双毫可购1公斤。

  在汉口分店我负责客户往来信件的处理, 故接触邮票的机会多,稍稍有些收益。到了广州分店分在批发部工作,配货装箱, 工作十分紧张,加上粤店规模大,经营的品种多,特别有很多化验用及诊断 用药品,又得抓紧业务学习。幸遇厦门分店调来一位师兄, 叫罗志勤,曾由厦门分店保送到厦门大学功读,后因故退学, 乃调到广州分店,其英文基础好,他抽空就带我到库房,,根据实物学习英文药品, 了解功能。广州分店职工虽比汉口多两倍,但无一人集邮, 乏人相助,偶而到经理室翻翻,所获甚少,集邮处于休眠状态。

 回到顶部
总数 123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..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