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→ 专题邮集的选题与标题(二)


  共有850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专题邮集的选题与标题(二)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专题邮集的选题与标题(二)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2:39 [只看该作者]











专题邮集的选题与标题(二)



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专家讲“这样不行那样不行”,其实,FIP规则中从来不存在任何绝对的规定,那些流行观点貌似有理,但在理解方面存在许多片面猜测和臆断的成分。大多数时候,选题的价值标准都有相对性,需要我们全面、辩证地看待,不可片面听信或者草率从事。
A.关于大与小。目前有三种看法:①选题宜小不宜大,如牛、羊就比家畜要好;②宜大不宜小,太小的话收集难度大(陈为乐观点),大选题容易组成邮集也有发展前途(张巍巍观点);③要适中即不大不小——都各有道理和依据。大选题容易收集邮品,比如人、植物之类题目,一天内集齐10框的东西没有问题,而且有很多的珍罕素材可用,弊端是内容庞杂,要在80片内全面介绍清楚,恐怕不是普通集邮者可为,好多人以《体育》为题就是在此吃了苦头,面面俱到又漏洞四出,导致邮集内容空泛乏味。再如《乐器》,五框规模能把主要乐器的种类说清楚就很不易了,况且还有起源、制作工艺、演奏方法、技巧、演奏家等等内容,所以只能蜻蜓点水,作品的知识和研究无法深入。话又说回来,如果有人决意终身从事一个选题,那么长期研究必有收获。小题目的困难是邮品收集(题目越小收集难度越大),如扇子、水壶,好处则是组集容易下手,可以毫无遗漏地讲出选题的所有内容,也易于出彩出新搞出“故事”,象欧文斯的《伞具》,古往今来面面俱到,周详完备,甚至把蘑菇等伞形事物也拉进来做了一章“似伞而非伞”。
笔者倾向于小一点的选题,虽然邮品收集比较费时,但这些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学习研究专题知识,边集边学,也不会造成经济负担,坚持多年同样也能冲上国际大奖。至于“适中”,不知其本意是什么,我们不妨理解为:不论大小,处理好就是适中,或曰:大、小都不是问题,处理才是根本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2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3:21 [只看该作者]

B.关于热与冷。美国专题集邮协会(ATA)经常举行民意测验,了解最受专题集邮者欢迎的选题,1962年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动物、联合国、体育、花卉、鸟类、铁路、医药和红十字、建筑、船舶、音乐;1970年是航天、艺术、童子军、花卉、动物、船舶、宗教、医药和红十字、鸟类、音乐;1978年变成航天、船舶、动物、医药和红十字、铁路、音乐、体育、花卉、鸟类、艺术;2004年则为植物、动物、运动、船、鸟、医药、宇宙、铁路、昆虫和宗教;可见热门冷门都是相对的,可以互相转化。而且,任何风尚的流行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,社会的每一处变化必然引起时尚的变化,专题集邮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。热门选题未必不好,象动植物、医学、运动(尤其是奥运)、艺术和艺术家、战争与和平之类,堪称永远的热门,其中也可以找出冷门。冷门不一定难成大器,如“水”选题在中国已经成为热门,只要懂得它们永远处于发展演变之中,就是聪明的邮集作者。集邮活动一直在适应社会变化,专题选题也该如此,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,比如现在选足球就不如选足球裁判、足球规则容易出奇制胜,选预防医学、心血管病、家庭保健要比外科手术、结核病更贴近现实。这里强调挖掘冷门,并不否定热门,关键在思路和处理方面,不在于气候的冷热。C. 关于新与旧。许多专家善意地告诫我们要选那些拥有更多古典素材的题目,如电脑、互联网不好,没有古典邮品——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。我认为,专题集邮以及专题邮集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当代性、创新性,它的产生以及从资料性到叙事性的变革都证明了这一点。贴近社会贴近当代,乃是专题集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,也是专题集邮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之一。过去我们忽略这一点,专题集邮走进了越来越狭窄的传统化死胡同,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,这也是FIP大力推崇“开放类集邮”的原因之一。近年来,大量国外古典邮品涌入中国,19世纪的邮品已成常见,一度被视为至尊素材的马尔莱迪邮简、美国花式邮戳、二战缩微邮件现在充斥于市,再去追逐已经没有意义。一些圈内人对刘信生的《对称》和孙志翔的《计算机》在国际邮展获奖颇有微词,说素材不怎么样——殊不知恰恰是我们的认识有问题。有的评审员津津乐道于某专题邮集投入了多少多少,把我们的视线引到金钱上,真是匪夷所思。现代专题集邮更多地趋向于与自然、环保、医疗健康等方面,体现了当代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和理念。选择电脑、移动电话显然比邮政通信、电话、电影要时尚,也要更受欢迎,选行为艺术、街头艺术家也比雕塑、古典音乐更富有吸引力。战争题材的邮集很久见不到了,但受9.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影响,用不了多久,就会出现战争或者恐怖主义选题的邮集。在选题方面(乃至专题邮集的其它方面)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准则,今后也不会有,正如西方一句谚语说的,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3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4:03 [只看该作者]



D.
关于中国与外国。习惯认为中国选题不宜做,因为邮品受到了一国限制,不能参加国际邮展——本文认为也不是绝对的,可以从三方面认识:
①参展目标。许多邮友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,能参加哪一级就参加哪一级,能多展出就多展出。2003重庆邮展报名的专题邮集达到了空前的数量,都想由此取得资格参加绵阳亚展。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邮展机制的不透明,缺乏明确统一的征集制度,另一方面,邮集作者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就要奖牌要名誉。其实,许多参加FIP邮展的作品存在太多的侥幸,作者自己都说不清邮集是什么水平,能不能参加该级别展出,更不能预见参展成绩。玛丽安·欧文斯曾讲过,美国许多集邮家对参加国际、世界邮展没有兴趣,有的还怕邮集丢失而不肯出国参展(大意)。本文认为,把目标定位在国家级邮展比较现实,无须去凑FIP邮展的热闹。
②处理方法。作者的思路有多大、多远,邮品范围就有多大、多远,未必会受一国素材的限制。比如毛泽东、邓小平一类题目,外国邮品不多,我们又只讲他对中国的贡献,自然大不到哪里去;如果从世界伟人的角度来看,讲他们的思想、作为对世界的影响(意义),情况就大不相同,问题还是知识不足。肯尼迪宇航中心的大门上铭刻着一句话,“只要我们敢于梦想的,就一定能够实现”,他们连月亮都能登上去——做一部邮集有那么难吗?
③未来发展。一国选题、一国素材的作品现在不能上国际邮展,但不一定以后也不行,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。
大多数邮友愿意参加更高级别的展览,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无论参加什么级别的邮展(全省、全国、洲际或世界性),都要按照邮展规则,把个人的收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邮集,那时,选题就不再叫选题,而要转化??BR>邮集的标题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4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4:19 [只看该作者]

以前的文章多把选题与标题混为一谈,其实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。选题是收集邮品、研究专题知识的全部领域,概念范围较大,邮集制作之前它没有自身的表现方式。标题则是一个具体的存在,是出现在作品第一页的题目——也就是说,当选题具备了某种表现形式时,这种形式就是标题。标题的概念仅仅是邮集的论述范围,而不是研究对象的全部范围,或者说标题是由选题转化而来的。这就意味着:①在选题转化为标题的过程中,内容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。例如选题是“水”,邮集标题可以是《水》,也可以是《水利》、《饮用水》或《河流》;②选题一般没有主观性或者倾向性,标题则可能具有主观指向性,被作者赋予了主观色彩。比如“烟草”选题,与之有关的邮品和知识都需要进行研究,不存在好坏之别,但作为标题就可能掺入作者的主观意识,如吸烟有害健康。本文尝试给“标题”作一个简单定义:专题邮集的标题,是邮集必备的一个名字(题目),它综合并概括了(有时甚至要反映出)邮集的主题思想和全部内容,表现的是该专题的部分或全部范围。FIP邮展规则中,对选题几乎没有直接规定,但对标题却制订了许多条款,这也能看作是它们的区别之一。
下文探讨的是,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来实现——
选题到标题的转换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5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4:36 [只看该作者]


A、完全照搬法:标题范围=选题范围。直接把选题作为标题,选题范围既不扩大也不缩小,如《昆虫》、《茶》、《火》、《水》,这样做比较省力,把选题原封不动搬过来就是,在我国极为常见。不利的一面是,由于选题所含内容很多,很难在80页内讲得面面俱到(比如《环境保护》),容易出现内上的欠缺甚至逻辑混乱,许多作品的失误都在于没有进行妥善的选题转化。新的《专题规则》指出,“标题限定了展品的全部范围”,而且它“与贴片的容量要相称”,这就意味着:标题所指明的范围,邮集都必须讲到,不能出现遗漏。如在《鸟》的标题下,需要叙述鸟的动物学定义,生理特征(形状、羽毛、喙和足),种类,生存行为和方式(筑巢、鸣叫、飞行、迁徙、求偶、繁殖、孵化、雏鸟成长等),分布,乃至与人类的关系(飞鸽邮政、国鸟和图腾、以鸟命名的事物、徽志、神话、民俗、对鸟类的捕猎、保护)等等。单讲它的学科分类,据说要接近一万种,邮集即便不讲这么多内容,至少要介绍它主要的目、属类吧,几十目几百属,能把握好这种全面性的有多少人?令人怀疑。台湾那部著名的《鸟类世界》,参加世界邮展成绩一直上不去,总感到与叙述的全面性有关。国内许多人乐于采用于一个字、一个词的标题,自以为简洁,殊不知这个标题涵盖了选题的完全范围,自己很难或者完全不能把握好——尤其对一般集邮者而言。
建议:①抽象的选题如夜、风、旋转、对称适于采用本方法,选题范围虽大但多不具体,直接把选题作为标题,能带给作者更大的构思余地;②小选题也可采用,象马车、茶、手风琴,范围相对小,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出来;③大选题如运输、花卉、粮食、乐器、能源、道路交通等不宜用此方法,综观国内大选题作品除《昆虫》之外,几乎都存在内容方面的严重欠缺。
B、分支独立法:标题范围<选题范围。也可以称做部分切块法:当作者不准备叙述选题的全部内容时,只取选题的某个分支或将某一块内容分割出来讲述,这时标题仅代表了选题的一部分范围,如《鹰》、《大洋洲鸟类》都从鸟类选题中分出,《兰花》、《玫瑰》是花卉选题的分支,《守门员》、《投篮》则分别出自足球和篮球。本方法的好处是:通过范围的适当收缩,把大选题变为中、小标题,便于作者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处理,免得力不从心导致内容遗漏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6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4:54 [只看该作者]


建议:传统的大选题如动植物,都应尽量分出更小的标题。
C、视角转移法-1:标题范围=选题范围。就是换一种角度看选题,突出选题在某方面的特别意义,范围基本不变,比较常见的是历史(或发展)角度,如著名的巴西邮集《鸟之史》,从鸟的过去(始祖鸟)开始展开叙述,将选题的全部内容按照历史演进顺序安排进来,最后落脚到鸟的未来(为将来而保护),范围没有缩小,但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,标题就起了纲举目张的作用。也有人采用人文角度,象《昆虫与人类》、《牛—人类的好朋友》,直接告诉读者,邮集要从人文立场来阐述选题,即叙述选题与人类的联系(关系),主题脉络十分清晰。还有人格角度(即拟人化处理),如《我叫汽车》、《兰花自述》等。


建议:具体选题(所谓有形选题)大多数可采用历史角度,抽象选题一般不宜;人文角度已经被用得太多了(尤其是动物选题),再用意义不大;自述性标题绝对不可滥用(很难把握),目前国内的自叙式邮集,除了孙志翔《计算机》(青少年类)比较成功外,其他都表现为明显的败笔。
D、视角转移法-2:标题范围<选题范围。这是角度转移的另一种情况:由于叙事角度的变化,使得选题内容有所缩小。如《吸烟》、《喝水》,将原先选题范围进行了收缩,前者的烟草制造、大规模批发及进出口,后者的理化特性、循环形态等内容,都由主要部分变成非主要内容,可讲可不讲(点到即可)。
建议:本方法容易出“故事”,使标题具有更大的趣味性,但适用范围较小,多数选题不宜套用,象花卉选题的《赏花》,需要安排“为什么赏花、怎样赏花”章节,不宜用通常方式来叙述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7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5:08 [只看该作者]



E、抽象提炼法:标题范围>选题范围。通过对选题内容的特性分析和提炼,把具体选题转变为抽象标题,一般会导致原先选题的范围扩展。如陈为乐介绍的《剪子》转化为《切割》,这个“切割”就是从剪子的功能里提炼出的,但它超出了原来的范围,骆庆明的《疼痛》也有同样性质。
建议:在当代中国,提倡此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。
F、扩张放大法:标题范围>选题范围。这是最为少见的情况,在选题转化为标题时,范围及内容发生了扩张,大大超过原来的内容范畴。典型的例子是彭星将《台风》选题扩展成《风》。再如陈为乐在《漫谈专题集邮》中的举例,说“香港回归”专题只围绕1997年来讲的话,“要组成二三个上档次的贴片也相当困难”,他建议讲香港历史的故事,从一个被疟疾困扰的小渔村被英国占领直到回归祖国,或者从鸦片战争起讲到香港的繁荣,那么标题自然应当是《香港》、《香港的故事》、《从割让到回归》,而不是《1997香港回归》。
建议:对那些已经选择了小题目的邮友来讲,这种方法值得一试,如《长城》可以放大为《墙》、《边墙》或《界墙》。
上述方法相互之间并不孤立,也就是说,可以选其一种,也可以几种混合使用,如《大洋洲鸟类》,既是鸟类选题的一个分支,又转换了视角——动物地理学角度(不是纯粹的动物角度)。
一个好标题的特点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8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5:31 [只看该作者]


标题是邮集的眼睛(不仅限于专题邮集),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当年于宗琪先生提出这一观点,准确揭示了标题的重要性,但在多年实践中,国内称得上优秀的、真正成功的标题很少。《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》在“3.2专题论述”中,指出作品的结构由“标题和计划”组成,还说“标题连同副标题限定展品的范围”。想想看,它既是作品结构的组成部分,又要体现和限定作品的内容范围,实在不可轻率和大意。
怎样的标题才可以称作好标题呢?本文归纳了五个标准(特性):前三个是主要的或者说必备的,后二个是次要的和非必需的,按其重要程度排列如下。指向性——体现作者对选题的表达能力,即充分、准确地表达出邮集的主题和内涵,让人一看就知道要说什么,这是由标题与邮集的关系决定的,也可以叫做明晰性。它有两方面含义:①准确表述邮集主题,题能对文,不应偏离邮集内容而形成文、题不符的情况;②直观、具体、明白,不能含糊其辞,也不能空洞。如果标题为《乐器》而内容少了打击乐器,就是题、集不符;重庆邮展的《人类离不开它--声音》,讲的是“声音”而不是“人类与声音”,也有题不对文之嫌;再如《走近贝多芬》,是讲贝多芬的音乐生涯,标题的“走近”,好象要介绍一个人(或一些人)拜访这位音乐家的过程,含义不明确,亦有失误之嫌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9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5:54 [只看该作者]


代表性——体现作者对选题的涵盖能力,即尽可能完整、全面地概括邮集的主要内容,这是由标题与计划的关系决定的,也可叫做相称性。它意味着:一要完整,不能漏掉重要内容;二要对等,不应超出邮集的内容范围。如《自行车文化》与原来的《自行车》相比,范围大大缩小,计划中的“自行车功能、赛场文化、买车、学车、骑车规则”等显然就多余(不属于“自行车文化”的内容),标题未能全面反映选题。而《花美情深》的标题,明显告诉读者有“花卉”与“感情”两部分内容,过分扩大了花卉选题的内容,不伦不类;还有一部党史专题邮集,其中避开十年文革不讲,标题却是《光辉的八十年》,也属标题超越了选题。
独到性——体现作者对选题的创新能力,即尽可能吸引更多人注意,让人看到标题就想欣赏邮集,这是从评审角度考虑的。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新颖性,是因为新颖的标题都具有吸引力,如《彼世》、《谋杀》一类标题,恐怕没有人会无动于衷。但需要注意,不可为追求独到和新颖而忽略了前边讲的标准,比如把《天文学与人类》改成《天问》,《石油》改为《石油情》,新奇有余而清晰度不足(《石油公主》更糟糕),不足为训。比较成功的例子是《水与人类》改为《喝水》,新标题与计划十分吻合,不象有的作品只改标题不改计划。

 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张三
  10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猴票 帖子:6943 积分:7691 威望:0 精华:0 注册:2005/6/15 8:39:48
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5/9/7 10:16:25 [只看该作者]


当然,有的作品标题并不新颖但也很独到性,诸如《大象》、《鸟之史》、《汽车》、《昆虫》等经典作品,属于邮集的水准和名气导致了标题的独特,并非标题或选题本身有独到性。我们一说《大象》就会想到玛丽安欧文斯,一提《昆虫》就不能不想起张巍巍。可见,新颖未必是独到性标题的唯一特征,如果能把一部邮集组编到极致境界,那么再一般的标题也是独到的,因为其他人难以超越(或无法取代),邮集题目就成了作者的独有符号。
可译性——体现作者的翻译能力,即标题可以翻译成FIP所要求的五种语言之一,这是国际性邮展规则所决定的。国内集邮者多采用英文翻译,但中英文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,如梁鸿贵介绍的《贝多芬之魂》在国外被理解为“贝多芬的鬼魂”,完全成了两码事。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:有两部讲述中共历史的作品,《红旗飘飘》被认为是斗牛士专题,《光辉历程》则被认为要讲资本家创业、奋斗的历史。再如《门》,中文里包括所有出入口(不一定有门扇),英文中则专指带有门扇机关可以开合的门,所以客文达的《门》只能译作《起点与终点:一个关于建筑物入口和门的故事》;徐刚的《太阳》改为《我的太阳》,容易使人想到那首著名的歌曲;《花美情深》则必然会让老外理解成“花与爱情”。当然,不参加国际性邮展的话,就不必顾虑这个问题。艺术性——体现作者在选题上的修辞能力,即通过词句或文字的结构变化,增强标题的艺术感染力,避免平淡化和传统的俗套,给读者创造一种不可拒绝的“第一印象”,也可叫做装饰性。前些年笔者分析过一些获奖邮集的标题,多数运用了修辞方法,如《蓝夜》、《美丽的兰色多瑙河》使用修饰词,《国际大家庭》、《巨人的肩膀》用了比喻(联合国、物理学家),《我叫汽车》是拟人,《被选上的人》属借代(选举)、《牛—人类的好朋友》为复指,《Buzz》是描摹,《世界的服饰和服饰的世界》系回文,《六足四翼飞翔于天地之间》、《HIS PHOENIX DOWN》则是引用(分别引自《战国策》和莎士比亚剧作),《何处是我家》为设问,《让我们来聊聊茶》是口语,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。有的评审员强调标题要简洁,不能使用修饰性形容词,批评“六足四翼飞翔于天地之间”太古奥难以理解,其实这个文人化的词句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,是国内专题邮集中少见的好标题(也并不难理解),当然译成外语时需要改题——其中妙趣是翻译不来的。同样,出自莎士比亚剧作的《HIS PHOENIX DOWN》(他的凤尾翎毛)一题,在英语国家当属一流标题,翻译成其它语种就容易让人误解。话又说回来,老外不懂当然情有可原,本国的人怎么会不能理解呢,不是说明我们缺乏起码的语言理解能力吗?还有李永朔的《哲学的诗与诗的哲学》,我们的评审员对此“摸不着头脑”,其实在老外眼里(尤其在德语国家)含义是非常明确的。

 回到顶部
总数 13 1 2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