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→ 1992,中国集邮备忘录


  共有36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1992,中国集邮备忘录

美女呀,离线,留言给我吧!
小月
  1楼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
等级:版主 帖子:3219 积分:4355 威望:0 精华:2 注册:2003/2/28 10:59:16
1992,中国集邮备忘录  发帖心情 Post By:2003/9/23 12:32:13 [只看该作者]

文/王国良(江苏无锡) 1992年,是值得中国集邮者高度关注的一年,因为在这一年,中国邮政发生了许多同集邮者有密切关系的深刻变化。 1、邮资票品上国铭的变化和集邮者的密切关系。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底,中国邮资票品上的国铭标注都是“中国人民邮政”。但从1992年开始,邮资票品上国铭的标注已简化为“中国邮政”。两字的简略,许多集邮者“不以为然”。但笔者认为,此次国铭的简化,和集邮者有着极大的关系。 众所周知:由于历史的原因,中国的领土分为两岸四地。这四地的邮政都发行邮资品并标注不同的国(地区)铭。1992年以前,在大陆,港、澳、台发行的邮资票品,是不能在市场公开交易,更不能以其组集参加邮展的。尽管市场上私下也有港澳台邮资票品的易,但起码,在政策上是严厉禁止的。 1992年邮资票品上国铭的简化,是一种政策信号,它表示:“中国邮政”包含两岸四地的国家权威唯一性。这个铭记舍去了原国铭中的政治色彩。因而变得中性、宽厚和大同时,新的国铭也表示:在将来的某个前提下,两岸四地发行的邮资票品,都会在“中国”框架内认同和交流。 其实,你只要仔细审察一下四地发行的邮资票品(除去政治题材的)就立刻会感觉到同一的中国味;尤其是台湾邮政发行的故宫古画、文物系列邮票,中国传统文化(唐诗、宋词、元曲及书法作品)系列邮票,中国乡土、民俗系列邮票和澳门邮政发行的中国事物小型张,简直是大陆发行的同题材邮票的姐妹花。这些邮票精美绝伦,令人叹为观止。笔者相信,任何一个国邮爱好者,对此都不会无动于衷。 尽管过去我们对此难以有所作为,今天仍有某些不便之处,但笔者深信:随9971999港澳的回归,台湾的回归和统一也终将实现。那么,我们现在着手(准备)实行收集这些邮票,不正是国铭简化和集邮者的密切关系吗? 2、邮资的变化和集邮者的密切关系。 1990年7月1日,邮电部调升邮政资费,实行了40年的廉价资费从此终结。当时,集邮和用邮者,由于收入的提高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,对资费的调升显得理性和平静。 但是1992年首套新邮的发行,却使集邮者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。照例是热门的生肖猴--第二轮生肖题材的打头票,应该让邮人高兴,遗憾的是这套票设计平庸、配色低劣,另有1枚50分面值的票,让邮人着实寒心。集邮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邮政消费者,他购买的不是邮政劳动服务,而是一种符资的艺术品,是购买一种心情享受。但现在享受的价值打了折扣,相反费用的支付多了一倍不止。邮资的变化,终于将集邮者推进了尴尬的境地。 随着以后陆续发行的邮资票品面世,集邮者发现凡一套2枚以上的,内中必有1枚以上的50分,甚至更高面值的票存在。这个情况使集邮者感到了经济上的压力,尽管他们并不需要高面值票,但也无法决定和选择多印些低面值票,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出路,就是忍痛接受。不过,人的忍耐度很有限,忍不住的时候也会想到“割爱”--舍弃集邮。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正是这种不合理的高面值设置,为日后集邮者的流失埋下了祸根。 更遗憾的是,某些集邮公司利用其内部的低结算价,大量虚订邮票份额,一旦票到手,销售无着时,便大幅降价把新邮票向集邮市场倾销,这种做法开了新邮打折的先河,使早早预付了全年票款的集邮者痛上加痛。 邮资的变化,使集邮者陷入了经济的重负;打折票的出现,使集邮者感到受了愚弄。一种本来美妙、高雅的爱好,在1992年邮资的变化中变成了集邮者的“鸡肋”。 3、发行量的变化和集邮者的密切关系 1992年以前,邮资票品的发行量基本上比较科学合理,在大体满足集邮者的需求后,同时在邮政窗口和集邮柜台都有零售,哪怕是新邮的首日发行,也同样如此。但1992年的邮资票品发行量及发行方式,就甚为怪异:一方面是发行量的巨幅增长,但大多数地方的邮政窗口却无新邮供应;另一方面是集邮公司大量囤积新邮,但集邮市场新邮市价并未见涨,相反,新邮大多数都在跌价。 邮资票品发行量的多寡,本是邮政官方的权力,外人不能置喙。但有一条底线不能逾越,那就是供应量和需求量不能差得离谱,一旦失控,受害的不仅仅是需求者,供应者同样要受累。但1992年邮政官方的决策显然没有顾虑到发行量这把双刃剑的“伤人也自伤”的利害,唯一看到的是:巨量的发行量可以在平抑邮市炒作的同时,给自己带来巨量的现金收入。情况确实如此,用发行量调控邮市行情并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,成了当时邮政官方的一大发明和利器,并且随着岁月的逝去,邮政官方使用这个利器的技巧日益精熟。 但是,甚为遗憾的是:邮政官方没有注意到,集邮和集邮投资是两码事,虽然他们的对象同一,但诉求各异。后来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浅显的道理。但邮政官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,在尝到了发行量调控的甜头后,就一直没有放弃。从此,中国的集邮、集邮市场和一切与集邮相关的人和机构,都陷入了“少了、少了,多了、多了”的怪圈。 1992年邮资票品发行量的变化,使集邮者在经受了调资之痛之后,又受到了放量之痛。从此以后,集邮者和新邮、邮市渐行渐远。(原载《北国邮苑》2003年第8期)多谢!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9/23/2003 12:37:55 PM编辑过]


收集有关《月》《雪》的专题

主集集邮文献,JP、JF首日实寄,邮资门票、马飞门票

 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