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

-  邮资封片简论坛  (http://cjyzfp.cn.cjl.ren/index.asp)
--  【集邮文献与文摘】--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  (http://cjyzfp.cn.cjl.ren/list.asp?boardid=33)
----  初探开放类的非集邮素材  (http://cjyzfp.cn.cjl.ren/dispbbs.asp?boardid=33&id=1264)

--  作者:邮痴
--  发布时间:2003/8/30 17:24:51
--  初探开放类的非集邮素材
  开放类集邮刚刚起步,因此还不成熟,一切还在探索和完善中。对这一新生事物,我们用传统的观点鄙视它是不对的,不切实际地吹捧它也是错误的,而是应该由资深集邮家和广大集邮者共同关心和支持,在尝试的基础上加以研讨,使之逐步完善和发展。   对开放类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应该立足一个基本点,即其只是一种新的集邮方式,还是集邮活动的一部分,应该也必须要保持"邮"味。"开放"的目的是要让集邮环境更宽松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集邮活动中来,使集邮增加新的生命力和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,但是邮票(邮品)作为活动中的基本素材是不能改变的,否则就不成其为集邮了。这就好比音乐的基本素材是旋律,无论古典音乐,还是爵士音乐,乃至现代摇滚音乐,都离不开旋律,否则就称不上是音乐,只是声音而已。因此开放类展品中的集邮素材还是主要的和基本的。   那么,如何来认识开放类集邮中非集邮素材的使用呢?从目前的讲学和展品看,大致有如下几类:   1. 集邮品,如商品化的新邮首日封、手绘封、无邮资纪念封片简、纪念邮戳卡、纪念张、邮折等;   2. 宣传广告品如邮展目录、邮政广告以及其它社会广告品;   3. 摄影美术作品;   4. 文件资料,如获奖证书、个人身份证明等;   5. 实物样品,如花草、中草药、工艺品等;   6. 其它,包括火花、钱币、纪念章、门票、请柬、菜单等。   丰富多彩的非集邮素材确实给开放类集邮的创新、构思和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,但要注意它们的使用数量、使用限制和珍罕性。   虽然现在对开放类展品中非集邮素材的使用数量,大多数邮展规定比例是50%,也有的是30%,但我认为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,使得参展者难以理解这是按素材所占片面积计算?还是指按素材的单件数量或面积计算?按单件数量计算似无可比性,如一枚邮票与一页宴会菜单,虽是一比一,可后者所占贴片的面积明显超过前者;按素材面积计算也没有可操作性,因此还是按所占贴片面积计算相对可行。实行上,即便是按所占贴片面积计算,也只是在总体上要求展品的素材是以集邮素材为主,而不是一味地将非集邮素材往比例的上限靠。   非集邮素材的使用应该尽可能地广泛,要品种多样,否则过于单一,集邮素材成了陪衬,就会将邮展展品搞成其它作品的展览了。当然,在广泛地使用非集邮素材时,也应该注意对它们有所限制,尤其是一些非纸品实物的使用。如在一个有关钟表的开放类展品中,选用大量的大大小小名表名钟,尽管会有"视点",但主体成为钟表展览,岂不是喧兵夺主。   对非集邮素材的选用应该与集邮素材一样,注意正确性和珍罕性。如表现贝多芬音乐会时,德国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节目单肯定要比其它国家的评价高。又比如表现牡丹花时,选用牡丹牌的烟标就太普通了,远不如用早期的牡丹图火花为好。这里的珍罕性同样不要简单地去理解为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和孤品,不是指高价购买的物品,而更多的指收集难度和难得想到的程度。   开放类的非集邮素材使用该为展集主题的开拓、创新与正确表现服务,而不应该认为只是展集素材范围的扩大。 (摘自《上海集邮》)